-
-
聯系電話
0719-8313000
-
-
郵箱地址
mail@jmzzsy.com
企業文化
Enterprise Culture
逃離舒?適圈之前,你真的舒適了嗎
[2017-06-15 09:59:42]
逃離舒適圈之前,你真的舒適了嗎
周末臨近結束的時候,一位借走我藏書的小朋友打來電話,語氣中是小心翼翼的歉意:“姐姐,我能不能晚兩天還書給你啊?周末出門參加了好幾個聚會,書也沒來得及看幾頁……”
我立刻表現出一位“死宅”的老年人應有的大度:“沒事沒事,趁年輕就是要多出去玩玩嘛,開心就好。”
小朋友在電話的那頭明顯沉默了一下:“其實,我是真的不想出去玩的,還不如待在家里安靜地看看書、學學英語。每個周末都要強迫自己出門應酬,真心比工作日都累。”
我還沒來得及回應,她又補充道:“有時候吧,覺得自己周末獨處的時候畫個畫、看會兒書、看看電影,一周消耗的元氣馬上就能恢復。可是,又覺得還年輕的時候就放縱自己在舒適圈里享受挺浪費生命的,人總是需要挑戰一下自己的,你說對吧?”
我被問得語塞,不知道要怎么回答這個問題。
近年,隨著各種自我管理和勵志書籍的流行,“舒適圈”開始變為眾矢之的,每個人提起它時都帶著一點不屑和鄙夷,仿佛這是什么讓人避之不及的東西。隨便將“舒適圈”放在搜索器里一搜,就會出現滿屏的“跳出舒適圈”“遠離舒適圈”“沖出舒適圈”以及跳出/遠離/沖出的一百種方法。而每篇文章的內容都大同小異,不外乎趁年輕的時候努力拼命,不要虛度不要浪費,不要滿足于已經沒有挑戰的領域,不要貪圖安逸不動腦子,等等。
可問題是,停留在舒適圈與不求上進真的可以畫上等號嗎?舒適圈與和它相反的空間,是否真的非黑即白?
2
我曾經敬仰膜拜過一位出了三本畫冊的姐姐,除了插畫的業余愛好之外,她還有一份并不輕松的本職。可不管加班多晚,她每天都會提筆練習上一會兒,即便只是半小時,幾年來也從沒間斷。
我在道喜的時候不免趁機求教:“你是怎么樣一直保持這種上進心的?”
反倒是她露出一點驚訝的表情:“為什么你會覺得我上進?我真的是每天都在偷懶,逛街聚餐都是能逃就逃。對我來說,與其出去跟人應酬,還不如自己待著一個人畫畫更輕松有趣。”
她笑著比了個鬼臉:“你們都努力讓自己多方面發展跳出舒適圈,倒是我,干脆在舒適圈里面挖了個洞,死賴著不走了。”
“可是,明明看電影、玩手機、刷微博才更舒適吧。你每天下班還要畫畫,不累嗎?”我問。
她一笑,認真地回答:“對我來說,刷微博點贊才累呢,還要考慮領導同事會不會看到,看到之后又會怎么想之類的問題,多麻煩。還是畫畫更輕松啊。”
哪兒有人不知道享受清閑,每天自己給自己找累還樂在其中?畫畫并不是很多人看來高雅又輕松的享受,她右手的食指上因長年握筆生出的老繭,和滲入指縫中洗不凈的油彩還歷歷在目。
“或許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在努力吧。”當時我這樣想。直到好幾年之后,我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:“為什么無所事事會讓人情緒低落,一點也不輕松?”
其中一個作者給出的答案很有趣,基本的大意是說,無所事事和輕松清閑的心理狀態全然不同,后者是輕松享受,前者則是焦慮疲憊。
在那一瞬間,我忽然就明白了那位姐姐的話。
看電影、刷微博、聚餐、玩手機,看似很輕松,心中卻要應對著“今天又要虛度一天了”的自責和壓力。而選擇自己喜歡的畫畫,別人看來辛苦,自己卻甘之如飴。而只有在這樣樂在其中的狀態下,做自己習慣和喜歡的事情,才能不斷地向新的高度邁進。
3
成長的重點并不是單純地跳出舒適圈和挑戰自己,而是你在自己所謂的舒適圈中,是真的感到舒適和清閑,還是自欺欺人地無所事事?
強迫自己去參與明明不喜歡的聚會,強迫自己去做一份明明不拿手的項目。內向的人逼著自己見人就露三分笑,熱情地去搭訕;外向的人逼著自己今天一定要單獨待著,看完這一本不知道在講些什么的書。看似越上進,其實越焦慮,反而生出了一點自責和無助:“為什么我沒有辦法改變自己,我是不是頹廢得沒有救了?”
找到自己真正舒適圈的人并不會急著逃離,相反,他們會想盡辦法在圈圈的底層挖一個洞,或者在圈圈的上面壘砌高塔。舒適圈并不是一個平面的只可以發展廣度的圖形,而是可以無限向上下延伸的空間。與其盲目地選擇改變,強迫自己去接納明明不喜歡的人、工作和生活方式,還不如安心地停留在這個圈里,把自己的喜歡變成愛好,把愛好變成特長。
畢竟,支撐一個人走完長長的一生,或是真正做出什么成就的,不會是煩躁、抑郁、焦慮和自責,而是喜愛、擅長與心甘情愿。
唯有熱愛才能堅持,唯有跟熱愛的事情在一起才會舒適。而這種舒適,會反過來變成動力,也會變成一個人用來對抗外界電閃雷鳴的小窩。
在急著跟風跳出舒適圈之前,不妨問問自己:你在自己的舒適圈里,真的感受到舒適了嗎?